The growth of things
【策展人】
周松林
NAA中心館長、靜逸美術館館長、新金石學研究所執行所長
【執行策展人】
張繼華
濟寧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
【藝術家】
(按年齡排序)
丁立人
王冬齡
李秀勤
張永見
何崇岳
劉彥湖
張 強
班陵生
靳衛紅
慕 辰
魯大東
張目達
滕家琪
【學術主持】
朱青生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藝術史學會(CIHA)主席
王端廷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學術總監】 李 一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新金石學研究所顧問 趙旭東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新金石學研究所所長
【學術論題】
論題一
書象·身體·信仰·生長:“物”與中國的現當代藝術
主講人:參展藝術家、學者(圓桌論壇)
主持人:王端廷(中國藝術研究院)
論題二
“物”的現象學:從海德格爾到馬里翁
主講人:陳輝(中國人民大學)
主持人: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
論題三
阿多諾美學理論中的“物性”
主講人:常培杰(中國人民大學)
主持人:李修建(中國藝術研究院)
論題四
“物”的倫理學位置
主講人:張曦(廈門大學)
主持人:張鐘萄(中國美術學院)
論題五
人類學與“物”的研究
主講人: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
主持人:李修建(中國藝術研究院)
論題六
從物到系統:科技藝術與公共藝術的隱秘聯系
主講人:張鐘萄(中國美術學院)
主持人:常培杰(中國人民大學)
論題七
中國人的宇宙觀念及跡化 —— 篆刻·文字·建筑
主講人:劉彥湖(中央美術學院)
主持人:張強(四川美術學院)
論題八
世界實驗書法:一種新的藝術史譜系
主講人:張強(四川美術學院)
主持人:朱青生(北京大學)
論題九
漢碑與堯都
主講人:辛德勇(北京大學)
主持人: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
論題十
六舟和尚的錦灰堆——十九世紀的中國“現代藝術”
主講人:鄭巖(北京大學)
主持人:張強(四川美術學院)
(說明:論壇及講座時間待定。線上線下結合。敬請關注!)
【展覽的闡釋維度】 書象 丘新巧主持
一眼望去,曾經包羅萬象——按照這個成語的全部意思——的書法已經把它的象遺落,至于這個遺落在歷史中的那一連串節點,以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結論會有所差異,但這段歷史之為連續的潰敗,即這個過程的本質乃是作為一種陷落,卻是確鑿無疑的。
人們曾在書法中經驗過山川日月、草木蟲魚、可喜可愕、歌舞戰斗,而今一 切都已消歇。也就是說,書法只剩下空洞、貧瘠的象——象仍然存在僅僅是因為象可被消耗但不可被剝奪——并且這種貧瘠正由于人們無視其之為貧瘠,而在更根本的層面上構成了書法的絕境(aporia)——由此,我們可以把井上有一對“貧” 字的書寫,視為現代書法的一個基本征象。當荒蕪之地已不可能生長出喬木,這便決定了所有成功的意識都已被判為虛假,每一個帶著決意的人,便魚貫進入野草那速朽的命運,一如魯迅在書寫中國現代性的門檻上所發出的呼喊:“希望這 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為了肯定生存,為了讓出未來。
象的無限性恰恰在于它位于心與物交匯的頂點。因此,在書法與世界的交匯之處誕生了書象,在遭遇、碰撞、應和、直觀之中凝結為關于書法的最初的結晶。此書象乃是起源,是承諾,是每一個書法的未來之能夠被宣告為未來所參考的依據,它需要在每個時代被不斷重新加以發明。因此,保持探索的前沿性姿態將始終是寶貴的,盡管它將不得不面對暗夜,它將艱難地從中辨認一切并被辨認。我們必須承認在當代書法中有種可怕的沉寂,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地去認識我們做 過和正在做的書寫。
新書象的生成需要在兩個基本因素上得到考量:語言與物。我們已經知道詞語破碎之處便無物存在。當書法進入后日常書寫時代之后,它與語言的自然聯系即被切斷,書法進入語言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它不再是一個不假思索的命題,而是某種需要被反復詰問的艱難決斷。其次,書法中的物,首要的,即我們手中所拿著的這支毛筆本身,同樣在歷史中遭受了持續的貶抑和扭曲——它在傲慢的、喧囂的主體面前僅僅成為了某種具有次級重要性的工具,充滿惰性,等待著被馴服。但人們必須再一次,讓物從其單純的“器”之中再次敞開,上升,發出鳴響。形而下者與形而上者之間的貫通,將被一根新的可能性絲線維系。
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對上面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這 些回答不可能概括當代書法的全體,然而無疑是具有代表性的,它們為當代書法帶來的啟示會始終伴隨那些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的人。
身體 李修建主持
晚近,身體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哲學、歷史、藝術、人類學、社會 學、文化研究等等,紛紛聚焦于此。或把身體當成研究的對象,或以身體為切入 的視角,成果紛呈,異常熱鬧。
人類同居一個星球,同處一個世界,在生物學意義上,或許微有區別,大體 別無二致。差異巨大的是文化,不同文化,其宇宙觀、世界觀、自然觀、身體觀、 審美觀,往往有霄壤之殊。
中國古代自有一套特有的身體觀,諸如形氣神,精神魂魄,五官七竅,五腑 六腑,四肢百骸之屬。身體與宇宙自然,具有呼應關系,此即天人合一。中國傳 統思想,無論儒家的修身齊家,道家的長生久視,禪宗的色心不二,都講求身心 合一,并不截然相對。神之于形,心之于身,處于主導地位,因其通達“恍兮惚 兮”的天地大道。但神之存,有賴于形,“以形寫神”也好,“以神寫形”也罷, 沒有了 “形”,也就無所謂“神”。
中國傳統藝術,納諸這些觀念之中,方才看得明白。“見字如面”“書如其 人”,書法是寫作者的代言,面對作品,便可見出書寫者的性情風度、才識品行。一花一世界,一幅作品,更是一個骨肉豐盈、神完氣足的世界。作品不僅僅是中 心,作品已然代表一切。書寫者不必在場,書寫者已經出場。
“天不變,道亦不變”。百余年來,社會發生著超人想象的深刻變化,從“三 千年未有”,到“百年未有”,天變了,道也變了,一切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了。
傳統書法的“靈韻”消退了,傳統書法的“觀看之道”失靈了。不過,它綿 延不絕,它仍在承續,它需要調適,它正被革新。
不乏或激進或婉約,或橫眉冷對,或嘩眾邀寵的實驗者。他們挑戰傳統,追 步時代,提筆揮墨,顧盼自雄。他們把書法當成視覺文化,把創作當成行為藝術, 當成一場表演,當成一次儀式,當成一個事件,當成文化批判。
身體出場了,作品似乎不再重要,期待你關注的,是過程、空間、場域,及 其背后可以進行多樣解讀的可能意義。
信仰 吳天主持
金石的本質是人類試圖對抗遺忘,實現永恒的一種物質手段。鐘鼎鑄字、勒碑刻銘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共同特點。從這個粗略的現象還原上進入金石所代表的刻寫與其隨后演化而成的書畫,金石本身便具有宗教般的意義——我們相信某 些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是可以追求永恒的。這種相信使得藝術在文明史中始終飽含 那一絲神秘的氣息。而當刻寫、書寫下沉至個體時,其法度于尺牘方寸間又被世 代讀書人傳承為一個個信條,內化為身體的經驗和對技藝的崇拜。
現代中國人對藝術與信仰的關系的理解大多受上世紀蔡元培任民國教育總長期間提出的“五育”原則之“美感教育”的啟發。后來,轉任北大校長的蔡又進一步具體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理念。蔡認為普通人通過對美的沉思即可顯而易見地深入到精神世界中。在審美中,人的悲歡愛恨皆被騰挪到沉思的對象上。于是,美成為了超越民族和文化疆界,具有開放性的道德修養。受此影響,現代中國人,尤其是民間、江湖中的好幾代文藝工作者和文藝青年們,都不自覺地會把審美或美作為對象,將之道德化。無論面對書寫繪畫還是行為裝置,我們會將藝術和道德目的聯系起來,希望作品能發揮維系對文化共同體信仰的社會作用。
但晚清以來,中國與西方現代文明碰撞之后經由“百年革命”造就的結果是, 我們的生活方式以不可逆轉的形式變了。于是,藝術又成為了現代中國人對西方 現代性社會想象的寄托。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們,他們作品穿透媒介與物質后是一種與現代中國的精神共謀。他們都試圖重新找到個人體驗與公共生活的意義與聯系,以作品重新編織當下精神生活的意義。而這正是刻寫與書畫曾賦予過我們的。也許今日我們對金石的理解早已脫離藝術與道德的儒家范式,不過金石中人力與工具對材料的直接作用始終啟發著藝術家跨過圖像、理念等一切外在的、附加的價值,直面最不應該遺忘的事物。
生長 張鐘萄主持
金石學是一門相對古老的學問,擁有正規的把握方式與體系化的信念,像所 有分類學下的傳統術語一樣。“金石-ed”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這種意識,但“金 石-ing”并非像時態符號那樣,表達與之對立,進而預示“過去/完成”與“現在 /進行”的意涵;它也不處理“新舊”或“中西”等可能被賦予的衍生義;它更 多處于“完成”與“進行”之間,或者說,處于正在進行的過程中。但即便如此, 它關注的也不是以古為師,或學古創新這些活化傳統之事。哪怕它們有所承繼, 卻并非有意識地關心“創新”。
“金石-ed/金石-ing”說簡單很簡單,也可以復雜。簡單來說,它選取的藝 術作品,在諸多面向關乎“金石(學)”,譬如顯而易見的材料與形式,或相對 隱晦的文化基因。但它們在過去/當下的時間層面、記錄與信息的功能層面、感 受與精神的意涵層面,都與體系化的“金石”同中有異。所有“同”的維度,或 許都在金石的過去進行時層面有所體現,而所有“異”的部分,都因為待定、現 時與現世的結構和要素組合而大有不同。
“金石-ed/金石-ing”關注個體意義上的轉化過程,不是將既有的體系性的、 沉淀出來的“金石”轉化,這個意義上的“金石-ed”是直接可用的,且社會意 義明晰,因此,這種轉化可被拋進當下。相反,盡管這些作品確實(如前所述), 與金石多少有關,但它們都還處于“溶解流動狀態的感覺結構"(雷蒙?威廉斯 語)。在這種流動狀態中,個體意義上的感受是繼承的,卻也是待定的,是現時 在場的,卻也處于社會經驗與社會關系之中。盡管這些作品可能關乎某些時期、 某種類別、某個序列,以及藝術家某類經驗,但終究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正在涌現之事。
地方志 楊大偉主持
傳統的“地方志”是說明文,包含地理環境、民族經濟、社會文化、民俗風情等。
這里所講的“地方志”僅針對某地區的藝術創作發展而言。
他們以藝術家或藝術教育從業者的身份關注著濟寧文化經濟發展與城鄉變革,以視覺藝術手法詮釋著在地性表達,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時代,這種對生態文化及時代藝術精神的觀照難能可貴。
首先,他們盡力擺脫自身的藝術限度,試圖從跨文化角度思考儒家文化和當代藝術的意義,即傳統文化與媒介條件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釋放出什么信息等;并不斷試圖將這些思考帶入個體的藝術體驗。
其次,他們不斷挖掘在地性與藝術形態、藝術樣式、藝術人文及藝術傳播發展之間的關系,發現藝術創作由此及彼的邏輯存在。
再則,對于當下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地方志”模式,究竟具有何種價值。某種意義上說“全球化”已是當下不容忽視的特質之一;那么,“地方志”的意義和價值是以通過本土化努力構成對“全球化”態勢的對抗還是補充,或許會因此衍生出新的見地。
任何藝術的生成都脫離不了一定的地理空間,其作品也一樣存在著對環境空間的認知理解及圖像和風格的研究……他們將生存中積累的有關文化歷史或圖像經驗和想象力結合,顯示了穿越傳統繪畫界限的能力。
與其說這是特定地區藝術家展的版塊,不如說是特定地理屬性的文化形態對于相關藝術表達的介入。這種介入性意指藝術家對空間、條件、語境和作品相聯問題的判斷、分析與詮釋。
主辦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濟寧學院
濟寧城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承辦
濟寧學院美術系
NAA中心
新金石學研究所
濟寧美術館
展期 2021年9月6日—2021年10月10日 開幕、學術論壇的具體時間,根據國家疫情防控政策另行通知。敬請關注! 直播地址 bilibili直播間:https://live.bilibili.com/21939425 地點 濟寧美術館 山東濟寧市任城區運河路140號
藝術家簡介 丁立人 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臺州市海門鎮。幼時就曾受到過西方現代藝術啟蒙,青年時期師承劉海粟、關良等老先生,工作后深入地接觸到了中國民間藝術,其質樸的美學趣味對丁立人的創作影響至深。任上海剪紙學會副主席,中國民間工藝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
作品收藏于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國家大劇院,上海美術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澳門文化司署、香港大一學院、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總社等,及國內外藏家。
王冬齡
1945年生,江蘇如東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1981年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首屆書法研究生班畢業,文學碩士,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講授中國書法四年,為該校及加州大學(圣特魯斯)客座教授。1994年回中國美術學院執教。
在國外舉辦個展40余次。應邀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瑞典馬爾默美術館、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溫哥華美術館、奧克蘭國立美術館、土耳其現代美術館、香港藝術館,以及哈佛、斯坦福、漢堡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公開演示巨幅大字草書和亂書創作20余次。
作品為倫敦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加拿大國家圖書館、溫哥華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學收藏。
李秀勤
1953年 生于山東省青島市。1982年 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1988年 赴英國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研修;1990年 畢業于英國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雕塑院研究員,中國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工作生活于杭州。
張永見 1958年生于山東臨沂費縣。1976年“下鄉知青”,年底考入山東濟寧師專。1980年任教費縣師范。1983年濟寧市成立“城市雕塑辦公室”,2002年辭職,建立費縣“后坡石藝術工作室”,現為中國國家畫院雕塑院研究員,山東省雕塑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何崇岳 1960 年生于中國北京。1984 年開始攝影和展出作品,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 劉彥湖 1960年生,祖籍吉林磐石。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物理系,1983年至1988年在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任資料員,兼攻讀中國古文字學。1995年入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攻讀埃及學,1998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 張強 1962年生于山東肥城。現為中國省部級專家“兩江學者”終身榮譽,四川美術學院二級教授,世界實驗書法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評審專家,英國溫切斯特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為倫敦大英博物館首位當代藝術表演者(2002);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首開個人工作坊(2018);系意大利威尼斯拉古納大展“藝術機構特別獎”得主(與Lia WEl合作2012)。作品先后展示于法國大皇宮,比利時皇家歷史與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墨爾本國家博物館、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香港藝術公社等。榮獲《庫藝術》2015年、2020年度藝術人物稱號;《亞洲藝術》2016年度藝術人物稱號;2017年獲“2017海南國際藝術大展暨‘中國在場’國際藝術論壇”之“思想先導大獎”。作品被大英博物館、倫敦現代泰特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學術與藝術代表作為《張強藝術學體系》四十卷,約700萬字,2013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開始出版。分為學術部分22卷,內容涉及藝術學元理論,中國畫學叢書,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中古宗教視覺史系列等;藝術經驗部分18卷,內容涉及張強蹤跡學報告系列,觀念藝術系列,文人新世代系列等。立項并完成“文化部九五規劃——全國研究生教材”;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作為學術主持,主研三項國家藝術基金等。
主持“中國坐莊——全球化與多元化視野之中的藝術史重構”國際藝術學高峰論壇(2016);“視覺史語境之中的’漢字/書寫’”全國學術研討會(2017);“中國在場——國際藝術思想高峰論壇”(2017);“馭墨——威尼斯水墨周2018”國際學術論壇;“馭墨——布魯塞爾水墨周2019”國際學術論壇等。主持“新金石計劃”展覽、工作坊、研討會(2018威尼斯、2019布魯塞爾、2020布魯日)。出席“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主題發言,并收入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19)。
班陵生 1967生于中國安徽。1992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2000年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研究生畢業。2000年至今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委員。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第九屆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理事。2022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評審委員會委員。
靳衛紅
1989年畢業于中國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2006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并獲美術學博士學位。1991年起供職于《江蘇畫刊》(現《畫刊》)雜志社,歷任編輯、編輯室主任、主編、副社長。現供職于江蘇省國畫院。
1985年起參加各項藝術活動。于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個人展覽并數次參加國內外藝術聯展。
慕辰
1970年生于遼寧丹東。199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新聞專業。199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攝影專業。2000年創立慕辰工作室。
創作的代表性攝影和裝置作品包括《家族圖譜》《大禮堂》《景觀米字》《伏羲伏羲》《春秋春秋》《貼牌時代》等。
作品曾參展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亞太三年展、臺北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等重要當代藝術展,并且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美國林肯藝術中心、德國柏林KW藝術中心、臺灣國立美術館等國內外藝術機構展出。
作品的公共收藏包括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法國文化部、日本森美術館、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德意志銀行、比利時中國藝術基金會、白兔藝術基金會等國內外美術館和基金會。
魯大東 1973年生于山東省蓬萊市。曾經在中國美院讀書,書法博士,導師王冬齡、朱青生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一九九五年組樂隊,現在是“與人”樂隊主唱。 張目達 山東陽谷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研究生,文化與旅游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藝委會委員,全國代表性中青年書法名家個案研究會成員,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中國書法篆刻學院特聘教師。出版專著《然而——張目達》。 1996年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現居住于杭州。2018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公共空間藝術系,同年保送該系研究生,2021年碩士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公共空間藝術系。
濟寧美術館
該館由世界著名設計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西澤立衛設計,歷時三年,也是其在中國設計的第一個美術館。關于美術館的設計理念,西澤立衛希望在空間上展現出開放和自由,希望參觀者在自由漫步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享受與體驗美術館的美、感受美術館中展覽作品的美。西澤立衛在設計中特別注重借鑒中國的傳統建筑元素,在荷葉狀、自由起伏的屋頂下,使用了80萬塊青磚作為建筑的裝飾材料,盡善盡美地詮釋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與現代創新文明之間的關系。